Loco

【大步川流】 從河向海的單車藝文之旅

「大埔交通」的街坊導賞員以共享單車LocoBike遊覽大埔區,帶領大家一起踏上一趟從河向海的藝文之旅,沿著林村河,向吐露港進發,沿途更能欣賞「城中藝遊:大步川流」的藝術作品,快點騎上LocoBike一起出發吧!

路線| 大埔藝術中心 > 梅樹坑 > 林村河 > 鷺鳥林 > 宏福苑 > 大埔海濱公園

【由藝文基地出發】

大埔藝術中心

第一站不妨由大埔藝術中心開始。大埔藝術中心座落大埔市中心,可能是大埔最有人文藝術氣氛的地方,前身是大埔官立中學。走進這裡,我們能感受大埔在地創作者及團體的藝術氣氛,無論粵劇、西樂、舞蹈、以至話劇都匯聚一處,百花齊放。

在2025年4月10日至5月5日期間,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、「藝術到家」策劃的,其中三位藝術家的作品都落戶這裡。陳庭的作品《白日夢觀鳥屋》,讓大家能坐進小木屋,以影片感受林村的時空。掲開何燕兒的作品《跟著老友大步走》,區內六位老街坊的回憶躍然紙上。何遠良的作品《珊瑚走上岸》就以大型的充氣珊瑚雕塑,帶大家置身燦爛的海底世界。

飽覽一番作品之後,是時候大步踩車了!

【通往河岸上游的恬靜】

梅樹坑

轉眼之間,我們已來到梅樹坑。在大埔,熱鬧和寧靜只是咫尺之間。梅樹坑公園藏於繁華熱鬧的大埔市區旁邊,位於林村河中下游,站在橋上能看見源自上游的河水嘩啦嘩啦地流過來。雖說是恬靜,但亦不乏前來思考人生的人們。從市中心踏單車過來,不過十分鐘,如此方便,難怪成為大埔人享受寧靜的最佳之地。

梅樹坑在大埔被大興土木發展成爲密集新市鎮之前已經存在,爲一條歷史悠久的村落。至80 年代發展新市鎮時,有部分村屋和農地需要清拆,以作闢建林村河,其後部分土地用作梅樹坑遊樂場之用。

有趣的是,梅樹坑遊樂場內還留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,名爲「常寂園」,建於 1934 年,相傳曾是痷堂,但之後用作存放棺材和安置靈灰,後來更因不明原因而荒廢多年,時有一些都市傳說傳開,譬如屋內不時傳出鬼叫聲,甚至有鬼火浮現⋯⋯直至千禧年後,「常寂園」獲得修復,並在 2022 年活化成私營骨灰龕場。

【穿梭大埔的「命脈」之間】

林村河1

從梅樹坑一直向海,我們都會沿著這條大埔的「命脈之河」——林村河。它劃分了大埔市中心兩塊最熱鬧而重要的地段,林村河以南爲新市鎮發展前已存在的大埔墟,墟內小店林立,處處活力;林村河以北是新市鎮的心臟,有大小商場、屋邨、屋苑座落的大埔中心。而連接南北的橋,就成爲了街坊來往兩地的要道,亦造就了大埔標誌性的優雅景觀。

沿河由上而下數起,錦和橋至南運橋,這六條橋於一年365日不止息地帶領不同人走過林村河,每日步行於橋的人次成千上萬。當中最為人熟悉的廣福橋及「一田橋」,亦承載了不少大埔人的集體回憶。

【廣福橋上的風水林?】

如果你在4月10日至5月5日期間經過廣福橋,你可能會驚喜地發現,咦,部分柱身的面貌不同了,裝上了數十塊的陶泥泥板,那就是藝術家姚俊樺的作品。他以拓印方式紀錄了大埔社山村風水林的8棵樹木,再將樹木的質感、紋理帶到廣福橋上,希望令大家意識到風水林仍默默守護大埔社區。大家不妨摸一摸泥板,感受風水林樹木的觸感,在鬧市中與自然連結。(記得觸摸泥板時亦要愛惜作品啊~)

說回廣福橋,它的歷史相當悠久,可追溯至「大埔墟」與「太和墟」這兩個其後俗稱舊墟與新墟的歷史。林村河南的「太和墟」建墟後,爲方便人們渡河趁墟,在1896年建成了第一代廣福橋,令兩岸的墟市蓬勃發展,更打通了新界東部的道路連接。到了香港保衛戰時,因英軍並未炸毀廣福橋,日軍車馬直接渡河而過。戰後的廣福橋經歷擴建,是橫渡林村河南北的唯一行車橋。

直至大埔新市鎮發展,廣福橋的行車功能被寶鄉橋取代,而廣福橋則重建,與旁邊的錦和橋、太和橋一同以中式設計落成,改為行人及單車專用。這幾十年來,廣福橋變成了舒適的步行地帶,方便人安全地穿梭南北。

今日,政府及一些地區團體正推動「廣福行車橋」,希望修建行車道路以減輕交通擠塞,但工程可能會影響河畔的單車徑與自然景觀,塞車問題能否解決也是未知數。如你在踩單車經過,你會希望廣福橋維持不行汽車的風貌嗎?

林村河2

【一田橋?寶瑚橋?紅橋?】

「一田橋」是連接大埔中心與寶湖花園、大埔墟一帶的橋樑,因爲直通商場的「一田百貨」因而得名。然而這條橋沒有正式名稱,「一田橋」不過是約定俗成。在這間百貨公司進駐之前,還有更多更多的名字,例如「寶湖橋」、「紅橋」、「連住大埔中心和寶湖的那條橋」⋯⋯如果你是這一區的街坊,你會怎樣稱呼這條橋?如果你是住在其他區域,你的社區有這樣命名的例子嗎?

【廣福邨旁的「曬被橋」】

連接廣福邨與大埔市中心的其中一條橋被街坊俗稱為「曬被橋」,皆因許多街坊會在上面利用欄杆曬被,有時還會在河邊石𡒊上曬木棉花、菜乾、陳皮乃至鹹魚。不少來自大埔不同村落的老一輩街坊,在新市鎮建設後「上樓」了,仍會把鄉郊村落的習慣帶到屋邨。即使官方規劃下該處不應作晾曬物件之用,但大埔街坊仍透過空間實踐重新定義這條橋,令「曬被橋」成為一道有趣的人文風景。

【如果大埔的橋消失了】

大埔可能是香港十八區之中與河與橋最親近的地方。曾經有雜誌形容大埔爲「港版威尼斯」,大概也是因爲大埔被河包圍,要穿梭過河連接各處,就要依靠各條橋。如果沒有橋,大埔的各處可能就難以通行,大家都難以踩單車或步行去那麼多地方了。你能想像到沒有了橋的大埔嗎?

【人鳥共存,該如何做起?】

鷺鳥林

位於大埔廣福道近運頭角里的「鷺鳥林」,是大埔獨特的風景,在每年大約3月至8月的繁殖季,都有逾百隻鷺鳥聚集,以圓崗山邊的樹林為其繁殖地,是大埔的名勝之一,吸引許多人攝影。鷺鳥的糞便成為附近居民和學生面臨的一大挑戰,途人均因躲避「中頭獎」而大步行走,有些街坊和學生亦會使用雨傘「防守」。

鷺鳥林3

曾有區議員提議興建行人路上蓋解決問題,但在前期工程中,已因為要清理小部分樹木而造成鷺鳥傷亡,引起居民強烈反彈,相關計劃也暫時擱置。有人則以另一角度,發起「社區雨傘」的計劃,在鷺鳥林兩邊放置收集得來的二手雨傘,供途人取用。

人和鷺鳥都是生活在大埔的居民,從鷺鳥林,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相處模式。

【童心推介:宏福苑遊樂場】

宏福苑

這一站來到了我們街坊私心推介的好去處——宏福苑遊樂場。宏福苑在 1983 年落成,是大埔早期的居屋屋苑,屋苑內設有不少遊樂設施,例如鐵滑梯、攀爬架、鞦韆、彈弓椅,歷經四十載仍能大致維持原貌。

宏福苑4

反觀其他的屋邨遊樂場,很多經已換成新一代的塑膠遊樂設施,宏福苑成為了老一代經典香港遊樂設施的印證,相當罕見。不少用家認為,這些經典遊樂設施比起新式的更加吸引,甚至會專門來宏福苑重溫童年回憶。

大埔作為一個能夠新舊共融的社區,除了簇新的遊樂設施、還有舊式的經典遊樂場,它們各安其位,默默為一代又一代的大埔人帶來美好的遊玩記憶。

【回歸塔與新界六日戰爭有關?】

大埔海濱公園1.1

最後一站——大埔海濱公園!這是全港面積最大的公園(比維園還要大!),佔地約22公頃,並在1997年回歸前一週正式開放。當中最著名的「香港回歸紀念塔」更與大埔歷史有關:當年英國租借新界,新界村民多有不服,趁英軍在大埔登陸並在圓崗山舉行升旗禮時破壞,甚至試圖組成民兵攻擊警察隊。英軍立即派遣炮艦還擊,民兵不敵撤退。這成為了「新界六日戰爭」的一部份。由於當年英國登陸新界的地點正位處大埔如今的海濱公園附近,後來的回歸塔也特意在此興建,宣示國家主權。

【大埔人的海濱公園】

大埔海濱

說完大歷史,也談談大埔人的日常吧。大埔海濱公園自從啟用以來,一直深受我們街坊歡迎,滿滿都是回憶。大草地是學校旅行和野餐的地方;由幼稚園到大學,許多大埔人都喜歡在這裡拍畢業相。

無論是與三五知己、情侶,還是獨自「emo」,很多的大埔人都會在海濱公園散步。不得不提的還有每年中秋,大家不約而同從市鎮中心拿著燈籠,走到這裡一起賞月,彷彿已成了我們大埔人的習俗。

踩完一趟單車,不如就躺在大草地上看看藍天,或者眺望廣闊的吐露港吧!